找到相关内容971篇,用时11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屏山李居士《佛祖历代通载》

    出世。不以出世坏世间。以世间出世。以出世即世间。八万四千尘劳烦恼。即八万四千清凉解脱。又岂止观音之三十二应。善财之五十三参耶。众生念念常有佛成正觉。仁者自生分别耳。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...其中矣。故善财五十三参。比丘无数人耳。观音三十二应。示现宰官居士长者等身。岂肯以出世坏世间法哉。梁武帝造寺度僧持戒舍身。尝为达磨所笑。跋摩尊者谓宋文帝。王者学佛不同匹夫。省刑罚则民寿。薄赋敛则国富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53355496.html
  • 从《周易禅解》看三教关系

    ,而为内圣外王之学。"[24]易理所述之内圣外王之学,禅道所诠之自利利他之途本来不二;乾坤并建,性修本来不二,因而,禅易一为出世,一为世间,同归而殊途。是以易证禅,抑或以禅证易?本为一体,实难机械...合在契理契机,合在由凡入圣。契理,世法出世本为一理,无论以儒入佛、道,抑或以佛入儒、道,其贯通都在一"理"之上;契机,玄-佛-理学已经完成了历时态的三教合一,至明末清初,在理论上逻辑地实现三教合一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12160317.html
  • 禅门《陈情表》一篇——题洞山《辞北堂书》后

    信,不止是可以纠正教外对佛门辞亲的偏见,而且可以使教内二众端正报“四恩”的态度,从而达到圃融世出世的境地。 洞山禅师之《辞北堂书》,篇首即列天地父母之恩,然于父母养育之恩,以“世赂供资,...书圆融世出世,非特于开示世人饶有益处,也显现了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的义趣。 也许由于洞山禅师的师承原因,曹洞一宗在修出世间的同时,兼融了世法的某些合理因素。他所创立的“五位君臣”...

    企愚:

    |孝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0933225600.html
  • 禅门《陈情表》一篇--题洞山《辞北堂书》后

    从而达到圃融世出世的境地。  洞山禅师之《辞北堂书》,篇首即列天地父母之恩,然于父母养育之恩,以“世赂供资,终难报答;作血食侍养,安得久长!”佛门之报恩,非同世俗之以利养供之,而在于先自身修证佛果,...明白了大师的出家修行、自度度人,乃是深报四恩的大行。“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”,洞山禅师之辞亲书圆融世出世,非特于开示世人饶有益处,也显现了“佛法在世问,不离世间觉”的义趣。  也许由于洞山禅师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1740416.html
  • 禅门《陈情表》一篇——题洞山《辞北堂书》后

    ,从而达到圃融世出世的境地。  洞山禅师之《辞北堂书》,篇首即列天地父母之恩,然于父母养育之恩,以“世赂供资,终难报答;作血食侍养,安得久长!”佛门之报恩,非同世俗之以利养供之,而在于先自身修证佛果...使她明白了大师的出家修行、自度度人,乃是深报四恩的大行。“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”,洞山禅师之辞亲书圆融世出世,非特于开示世人饶有益处,也显现了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的义趣。  也许由于洞山禅师...

    企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0842134.html
  • 世出世间

    五戒十善为人天之始基。出世间的真谛,是以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万行为修道成佛之阶梯。若以最上一乘佛法而言之,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无惑可断,无道可证,世法即出世出世即世法,离世间法没佛法,离佛法...世出世间  佛陀所说世间与出世间,不出吾人之一切心法。古云︰“佛说一切,不离一切心,若离一切心,何用一切。”由此可见,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,无非讲述众生的一念心,若无众生心,佛也无法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947653.html
  • 佛教与心理健康

    善人格的修证之路。这一切,注定了心理学与佛教心性修证理谛的本质差别。  但是,若站在佛门心性修证理念的最高处——即以世间、出世圆融不二的高度,来重新审视科学心理学与佛教心性修证理念的关系,我们会发现:虽然佛法出世理论,相对于世间学问来说,是高不可攀的,但“佛法不离世间觉”,佛法的出世修证,同样可以不离世间、即世间而修出世,这就是佛门常言的“烦恼即菩提”、“红尘与净土不二”、“心净则佛土净”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1950466.html
  • 临济思想胳索(中)

    亦非离。”(《临济语录》)临济所谓息念不向外求有三种:1、不向得失是非中求,2、不向声名文句中求,3、不向诸法分别取相中求,第一种是世间,二、三两种是出世,于世出世中,均息念不向外求,即谓之摄伏...(欧阳渐《释教》)佛性世尊又称为“涅槃妙心”,此性历历孤明,湛然常住,不生不灭,由于我见(人我见、我见)所缚,不得显现。所以见性之见,非一切见闻之见,乃契证,乃瑜伽现量,乃开悟,乃妙悟,第一义之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0953491.html
  • 部派佛教对大乘佛教的影响

    无实体;出世,非颠倒起,道(八正道之类)及道果(修行果位),皆是实有。唯此是实,世间皆假。”这是说世界一切事物本来虚假而不实在,只是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(“颠倒”...证明佛教彼岸世界的真实性。大众部系统中有的部派甚至更进一步地提出“世、出世”都不真实的理论。认为:“世、出世法皆无实体,但有假名。名即是说,意谓诸法唯一假名,无体...

    罗衡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2155327.html
  • 试论现代性的困局中大陆佛教运作之出路

    教理而言,众生有生以来,其心念念流变,都是依着自己向外奔逸放弛的意识而来思索周遭之六尘世界,不能究竟。我、二执如枷锁在身,起心动念、行住坐卧都是在迷妄中进行。如果没有自身的修持作为保障,不能站在出世...拿捏。但综前所述,要保障佛教不偏离自身实践解脱的性格,出世上的修持永远是最为根本的保障,也是进行所有事相的前提。《金刚经》有云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”,正可借用此处以为...

    江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3756812.html